2025/4/27 9:29:08
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,坐在车里,手触碰到仪表盘、门板,却只感受到冰冷、生硬的质地,瞬间拉低了对这辆车的期待值?
这样一个小细节,却是汽车内饰行业正在着力攻克的大课题。
在汽车的内饰中,聚丙烯(PP)是当仁不让的重量级选手。它以超低密度、出色耐高温性能以及极易加工的特性,稳稳占据着汽车内饰用材料的“半壁江山”,用量占比高达30%-50%。
但传统的聚丙烯材料却是个“硬脾气”,表面硬度高、触感生硬,和大家对汽车内饰舒适、美观的追求存在矛盾。
更棘手的是,当下环保浪潮有助于汽车轻量化,聚丙烯本有机会大展拳脚,替代更多金属材料。但它的“技能包”却不够丰富,功能单一、耐磨性欠佳、触感不佳的短板,让它在高端应用场景里总有些力不从心。
以往,为了让聚丙烯变得“温柔”一些,通常的做法是在其表面包覆皮革等触感优良的材料,但同时也引发了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——VOC排放,对车内环境带来隐患。而现在,汽车内饰正朝着软触感、低光泽的风格转型,要求材料能一次注塑成型,同时具备抗菌、耐刮等 性能。这就给聚丙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而其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,如何建立一个被广泛认可的“软触感”评价标准。
现在,汽车内饰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触感分级标准。早期的触感评价主要依赖人工感官测试,顺利获得专业评价员触摸打分,但这种方法存在个体差异大、标准模糊等问题。因此,建立更客观的触感表征方法和系统显得尤为重要。
现在,应用于触感表征的客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:
1、测定材料表面摩擦特性,来反映其粗糙感和光滑感;
2、测量材料的压缩特性,与蓬松感、丰满感和柔软感相关;
3、测量材料表面散热特性,与温和感挂钩;
4、测量模量、洛氏硬度、邵氏硬度等力学特性参数,来体现材料的软硬感。
Ezpay(中国)PG25E软触感材料,在增强PP体系中引入热塑性弹性体,初步改善了材料的触感,同时,顺利获得配方体系的调整以及相关助剂的添加,提高了材料的整体强度,优化了材料的散发性能。这款材料成功提升了“软实力”,有效改善汽车内饰的触感,满足环保、力学性能等多方面的要求,在触感表征的各项数据上都表现亮眼,为消费者带来更加舒适、环保的驾乘体验。
*以上图片均来源于AI生成
江先生:13860484656
江先生
总机电话:0592-6516999
传真:0592-6899366
邮箱:service@hsgwk.com